정확하게 말하면 여기저기서 배껴서 조합했다는 말이 더 어울릴거 같군요. 지금은 모두가 다 아는 조공책봉관계의 실제성질에 관해서 적은 것 입니다. 중국쪽 논문에는 그런것이 없어서 거의 대부분을 한국, 일본쪽에서 건져왔습니다.
혹시나 중문과여서 작문숙제용 대체물이 필요하시다면 마음껏 써주세요.(대신 따뜻한 답글..^^) 뭐..일단 어법상으로 큰 문제는 없을 겁니다. 조그마한 부분은.....저도 몰라욧!!
책봉조공관계
-고구려를 중심으로
바로(본명 맞습니다.-_;;)
내용 요약 :
조공책봉제도는 지금 우리가 생각하는 것과는 다르게, 고대동아시아세계에서 있던 하나의 외교시스템이었다. 더 간단하게 말하면, 그거 명목상으로만 군주와 신하의 관계였지, 실질적으로는 다
지들끼리 잘 먹고 잘 살았다.-_;;
고구려는 비록 조공을 보내고 책봉을 받았지만, 실질적으로 완전한 독립적인 국가행위(내정,외교등등)을 정상적으로 수행하였다. 고로 고구려를 중국의 지배범위안에 있었다고 하는 것은 옮지 않다.(많이 들은 말이죠? ^^)
참고로 이 가설은 일본에서 먼저 제출되었습니다.
본문닫기
谈册封-朝贡关系
-以高句丽为中心
历史系 金把路
1. 序论
杨隋为什么一定得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呢?最近一些中国学者把高句丽归为中国边境藩属而把两者之间的战争解释为统一战争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涉及到中国边疆问题,中国民族正义问题等等。
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而且在这里我们把政治看作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 。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发生的。战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原因是,为了调解内部矛盾,向外部发动战争的,如日本德胜幕府向朝鲜发动战争;另一种原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势力的最后外交方法。
所以我们探讨战争的时候,先看其政治因素,就是说当时的外交形势。我要通过当时的外交形势解释其战争的原因。
2. 本文
1) 册封朝贡观念的演变
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对东亚各国有着一种被称为“册封体制”的国际关系体制 。这种见解,虽有利于对东亚国际关系的总体把握,但在具体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研究“册封朝贡体制”表象下国家关系实质时,却常常显得过于僵硬和公式化。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固然有其相对稳定的方针与目标,但也经常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理论和实现必然是富于变化与适时调整的 。
在古代,中国人长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皇帝是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外邦君主只有承认自己是中国皇帝的藩属,才得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不认为中国以外还有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国家或民族,所以,其他国家或民族都要向中国进贡,受中国册封,都不能与中国平起平坐。反映到礼节上,就是“贡使”朝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有些“贡使”不会行此礼,中国皇帝就专门派人去教。今天故宫仍然保留“习礼亭”,就是当年教“贡使”习三跪九叩之礼的地方 。
这种朝贡体制的思想基础是孔子“修文德服远人”和孟子的“王道”思想。儒家经典《中庸》表述了这种朝贡制度的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柔远人”和“怀诸侯”:“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所谓“柔远人”,是说通过与境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对他们的关心帮助而感化他们,使他们对中国友好和向往中国,这主要是着眼于人民;所谓“怀诸侯”,是说通过在政治上主持正义,帮助弱小国家和遇到危难的国家,经济上使别国得到实惠,外交上与别国适时往来,使外国当政者感受到中国的威望和实力,从而敬畏和不侵犯中国,这主要是着眼于外国政府或统治者。这种怀柔政策尽管不是无可挑剔的,但无论是怀是柔,都是讲“文德”的和平外交政策,都不是侵略或战争政策 。
先秦时期,所谓周边的范围是极小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先秦时期的册封朝贡体制是为了统治国内实行的政策,就是中国内部的政治秩序。
秦汉时代,册封朝贡体制发展到一种外交形式,中国的皇帝给周边国家的群长赋予特定的官爵或物品,而承认别国对中国的臣属地位。
南北朝时代,中国在由于分裂而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弱化的情况下,册封朝贡并不是实质上的臣属关系,是中国的诸王朝跟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已。
杨隋统一中国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回归到了秦汉时代,就是说,虽然用羁縻制度但它的实质是册封朝贡体系。
2)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演变
高句丽,也简称为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
高句丽的先人周秦时期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四郡管辖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是高句丽人的聚居地。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起初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今平壤市)。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在西北方与大国或善战部族接壤,生死大战频频发生。因此,外交就成了其求存图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
高句丽与中国的诸王朝以册封朝贡体制为形式建立外交关系,不只是册封国跟被册封国的关系,而且由于各个王朝的战略与内容不同而不同。在高句丽看来,虽然他在跟中国王朝关系中是被册封国,但在独自势力范围内却包含着几个国家或势力集团,甚至具有独自的天下观的 。
册封朝贡关系是在理念上是以中华秩序为根据的, 所以这样的中国中心的理念与高句丽本有的天下观必然产生冲突。因此我们要注目高句丽对中国王朝在用册封朝贡形式进行的交涉当中其认识的变化。高句丽为了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借用于中国的“朝贡” 。
我们由《广开土王岭碑》理解当时高句丽人对朝贡观念。
A-1 百残新罗 为是庶民 由来朝贡
A-2 昔新罗庄锦末有身来[服事]□[国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庄锦□□[僕]句□□□□朝贡
A-3 东夫余为是鄒牟王属民 中叛不贡 王躬率往讨
在上述碑文之中,高句丽对百济与新罗以及东夫余表现出对待“属民”的态度,因此高句丽的属民关系是通过朝贡成立维持的国际附属关系 。
例如, A-3是在灵乐20年向东夫余征伐的事件中,高句丽把“属民”东夫余的“中叛不贡”当成征伐的理由,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高举丽与东夫余之间的属民关系是以“朝贡”为外形的。
属民是通过朝贡形式结盟的国家关系。而且这样的“属民-朝贡”关系设定的,高句丽王与属民的王(残主,庄锦)的关系是“太王-努客”关系。于是可以分析这类似于册封-朝贡关系。
我们利用这样的线索,看高句丽跟北魏长期不断维持的册封朝贡关系时,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册封朝贡体系的真面目。虽然两国之间多次发生对立的局面,但是两国关系没有发展到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当代国际情势或高句丽的国势为其背景的。但当时两国的对立之中,含有北魏向高句丽要求的藩臣态度与高句丽向北为现实态度的矛盾而引起的。
这是册封朝贡具有的名分臣属关系与实质独自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另外两国通过册封朝贡调整两国认识的差异。两国和解后,北魏认可高句丽的独自势力范围,高句丽也接受北魏的立场(高句丽为东方的藩屏)
历代高句丽收到的册封号大部分是最高位的 ,而且接受东夷校尉或东夷中郎将(管理东方社会的对外业务冠爵),是北中国王朝通过册封号认定高句丽的独自势力范围的。在472年北魏拒绝百济的求兵,而且在504年北魏世宗向高句丽使者的回答 ,都表现出北魏把东北亚地区认为是高句丽的势力范围。
高句丽在历史上通过自身实力达到此地位,而不是通过北魏的援助得到的。不过接受北魏的册封号意味着高句丽的现实势力获得了认可。特别是,北魏在受到东方诸国的朝贡时,除了高句丽以外没有册封任何国家的例子 可以看出, 北魏与高句丽的册封朝贡关系是具有公认高句丽独自势力范围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高句丽为了达到这目的而跟南北诸王朝结成册封朝贡关系,是外交战略的具体目标。
到杨隋的统一,中国中原地区形势的变化,要求国际秩序的变化 。隋朝建国以后把“大将军-辽东群公”给予高句丽平原王。隋朝给高句丽的册封号不同于南北朝时代;没有意味着军事权位与范围的“持节号-将军号-都督诸军事号“等等,特别是象征着独自势力范围的“东夷校尉”。
3. 结论
总而言之,隋唐两朝一直要讨伐高句丽的原因可以看成文明的冲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集团发生冲突时,人类经常把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集团压自己的文化背景类似的东西,而宣布为是为了得到和平。隋唐也采取这个模式,在隋唐的立场上,高句丽的独立是不可想象的东西,甚至威胁中国统一的因素。隋唐是为了要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一元性国际秩序而采取武力的手段来进行战争的。 隋唐能不能采取别的方法?
《参考书目》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三卷》 商务印书馆
伊泰道治 《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中华书局
同利军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韩国古代史学会《韩国古代史研究》31(韩文)
韩国古代史学会《韩国古代史研究》32(韩文)
国学资料院《中国与东亚世界》(韩文)
朴灿奎 《高句丽史研究》黑龙江出版社
陈尚胜 《中韩交流三千年》 中华书局
1. 孙玉良,李殿福《高句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1990年 《博物馆研究》1990-3
杨昭全《论高句丽的归属》1993《韩国上古史学报》13
徐贵通《中原王朝对高句丽诸王的册封》1996《通化师院学报》1996-1
2.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三卷》 1978 p897 商务印书馆
3. “册封体制”是西岛定生氏在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时提出的结论。他认为,中国通过对东亚各国的册封,建立起东亚国际关系,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深刻地影响东亚各国,从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自成体系的东亚国际社会。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ジ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日本历史の国际环境》(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这一理论自有其合理之处,所以自提以来,对日本史学界影响重大。
4. 韩昇 《“魏伐百济”与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1995年 p34《历史研究》第3期
《诗•小雅•北山》
5. 宋四辈 《古代中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两重性及其现实意义》1999 《郑州大学学报》
6. 宋四辈 《古代中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两重性及其现实意义》1999 《郑州大学学报》
7. 韩昇《“魏伐百济”与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1995年 p44《历史研究》第3期
8. 梁起锡《4~5世纪,高句丽王者的天下观》1983年《湖西史学》11
9. 卢泰郭《5世纪金石文当中看到的高句丽的天下观》 1988年《韩国史学》19
10. 林启桓《南北朝期韩中册封朝贡关系的性质》2003年《韩国古代史研究》32
11. 林启桓《通过广开土王陵碑,探讨“民”的性格》1996年《广开土好太王碑研究100年》高举丽研究会
12. 三崎良章《北魏の对外政策と高句丽》1987年 p159~163《朝鲜学报》102
朴汉济《北魏的对外政策与湖汉体制》1987年 p37 《历史学报》116
13. 三崎良章《北魏の对外政策と高句丽》1987年 p127~129《朝鲜学报》102
14.《魏书》 列传第八十八。正始中,世宗于东堂引见其使芮悉弗,悉弗进曰:“高丽系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但黄金出自夫余,珂则涉罗所产。今夫余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并,国王臣云惟继绝之义,悉迁于境内。二品所以不登王府,实两贼是为。”世宗曰:“高丽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瓶罄,耻,谁之咎也?昔方贡之愆,责在连率。卿宜宣朕旨于卿主,务尽威怀之略,揃披害群,辑宁东裔,便二邑还复旧墟,土毛无失常贡也。”
15.《北魏的对外政策与湖汉体制》1987年 p37 《历史学报》116
16. 呂湖奎《6世纪末7世纪初东亚的国际秩序与高句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对隋关系为中心》2002《历史与现实》46
본문닫기